自佛法西来,儒释之间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相互吸收与借鉴。
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围绕孔子研究,开个座谈会。
办好中国的事情,要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所以我说,承认文化的多元性,一定要承认政治的多元性。在曲阜建设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使国外学生看了三孔,再到孔子研究院进行深加工、再提升,体验中华文化,发挥曲阜文化的优势,是可行。孔子研究院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内唯一一家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学的专门机构,集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文献收藏、博物展览和人才培训于一体,国家投入,精心设计,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建院以来围绕建设世界儒学研究中心,组织引领国际儒学研究的目标,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为开展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搭建平台,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对外学生交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是非、美丑、好坏等基本的价值评判标准是传统文化的。
这方面国际需求很大,供不应求。世界儒学传播,中国要保持充分话语权。(《复性书上》) 圣人知人之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于圣也。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笔者提出的生活儒学及中国正义论,其实也是这种情感转向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种情感儒学。是故欲不可穷,非不可有。所谓生活感悟指生活情感及生活领悟。
相比之下,阳明心学则以无善无恶的心体克服了这种二元论,坚持了彻底的一元论。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孔颖达疏引毛亨传:此人信有淫荒之情兮,其威仪无可观望兮。生活儒学首先追问作为形而上者的本体何以可能,从而突破两千年来的形上-形下的两级架构,揭示人类观念的三个层级: 观念的生成关系:生活感悟→形而下者→形而上者 观念的奠基关系:生活感悟→形而上学→形而下学 [53] 生活儒学认为,生活或存在是所有一切的大本大源。(《孟子字义疏证·性》) 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就情的原初涵义而论,也可以说:情感即生活,生活即情感。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一体之仁与爱的共同体》,《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儒家情感主义的复兴,梁漱溟是一个典型。今无此人可見,使我勤劳其心,慱慱然而忧之兮。
[49] 蒙培元:《理性与情感——重读〈贞元六书〉、〈南渡集〉》,载《读书》2007年第11期。他认为情感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因此主张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38]。
总之,在本源层级上,儒家的情感观念不是一个伦理概念,而是一个存在观念。故程子又提出气质之性的说法:一为理性,一为气质之性。
表面看来,这与《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没有区别,甚至与后儒的性→情之论也没有本质区别,但实际上问题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性自命出》又讲: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另一种却是前主体性的本源情感,同时被理解为实情、情实、事情,这是原典儒学的观念。从一开始,汉语情就兼有两层基本涵义:情感(人情)。[60] 其实,儒家尽管尊重差等之爱的生活情感的实情,但并不认为这是建构制度规范的正义原则。[45] 黄玉顺、任文利、杨永明主编:《儒学中的情感与理性——蒙培元先生70寿辰学术研讨会》,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4页。当时性更常见的用法是与生同义的。
《周易》古经部分亦无情字。(均见《原性》[19]) 李翱《复性书》讲: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
(《孟子·告子上》[15]) 孟子以山之性譬喻人之情,明显地是性、情同用:不仅情即是性,而且兼指情感(人情)和情实(事情)。例如《诗经·桧风·素冠》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孔颖达疏:已幸望得见服既练之素冠兮,用情急于哀戚之人,其形貌栾栾然瘦瘠者兮。
其早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判定:西洋人是用理智的,中国人要用直觉的——情感的。这种爱的情感与安或不安的情感或情绪有密切关系: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不是道德的形而上学,而是审美形而上学,才是今日改弦更张的方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与儒学有密切关系的情感主义倾向,有梁启超的情感观念。[48] 蒙培元:《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
然而众所周知,《中庸》已经是在建构性→情的哲学形而上学观念架构,未发之中是在说性,即《中庸》开篇所说的天命之谓性,但其实是说的喜怒哀乐之情,情即是性。[45] 在蒙培元看来,儒家哲学乃是情感哲学[46]。
联系上文所引《语丛》礼作于情之说,以及情生于性,礼生于情(《语丛二》)、仁生于人,义生于道(《语丛一》之论,我们可以还原出这样一个观念序列:性→情→人→道→仁→义→礼。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
为此,本文围绕情这个词语的用法,简要叙述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情感观念。[50] 黄玉顺、彭华、任文利主编:《情与理:情感儒学与新理学研究——蒙培元先生70寿辰学术研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序言,第5页。
[47]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情感的存在。[48] 蒙培元的导师是冯友兰。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而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伦理之‘理盖即于此情与义上见之[43]。[58] 社会共同体的一套规范及其制度,儒家谓之礼,包含三层:礼义→礼制→礼仪。
情既指情感,也指事情、实情、情实,乃是一个本源性的观念,即是一个前主体性、前哲学、前形而上学的观念。许慎《说文解字》讲:情:人之阴气有欲者。
[59] 参见黄玉顺:《作为基础伦理学的正义论——罗尔斯正义论批判》,《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8期。其实,先秦诸子所谓性也未必是说的后儒性-情对立的人性。
[⑤]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1版。所以我曾说过,如果将整个儒学史上的情感观念综合起来,那就是情→性→情的观念架构。